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一十章(2 / 2)


抄近路就能爬墙?

他家和成国公是邻居,也时常有要事相商,每次不是规规矩矩从大门走?敢爬墙,护卫能用长枪把人扎成刺猬。

心中仍有疑问,张辅却没再深究。

总觉得,还是不继续问比较好。

就当兴宁伯说的是实情,谁让兴宁伯和定远侯的关系好。

关系好?

猛然想起京中的另一则流言,张辅脚步一顿,看向正笑呵呵同侯府护卫打招呼的孟清和,用力一拍脑门,想多了,一定是他想多了!

从护卫口中得知张辅目睹孟清和翻墙一幕,沈瑄没多做解释,请张辅入内,十分坦然。

沈瑄的态度让张辅汗颜,他果然是想多了,思想太不纯-洁。

似没看到张辅尴尬的神色,沈瑄开口问道:“信安伯可是为北平练兵一事?”

张辅精神一振,“正是。”

自永乐帝下令沈瑄镇北平,以朱能邱福为首的燕军将领都给沈瑄递了帖子,多少流露出想送子弟北上的意思。对此,永乐帝也是睁只眼闭只眼,想到边塞去和鞑子打仗,总比窝在南京的好。

靖难结束了,不意味着天下太平。

北边的残元仍是心腹大患。

战马就该驰骋在草原,武将就该卫护国门,征战沙场。

江南之地,金陵脂粉,会消磨掉战士的锐气。没有了斗志的军队,便如锈掉的战刀,再杀不得人。

朱能沈瑄等将领,朱棣不担心。但他们之后呢?谁能保证不会多出几个李景隆之流?

果真如此,朱棣哭都没地方哭去。

打鞑子?洗洗睡才更实际。

跟随朱棣经年征战的将领,多少能猜到他的心思,活动间也掌握着分寸。自己不能随便动,亲族子弟却可以送到军中磨练。不说封侯拜相,至少能练出一身本事,不堕先人名声。

朱能等人多是派人递话,张辅却没那么多顾忌,直接自己找上了门。

沈瑄知道张辅的来意,也知晓他的用心,却还是摇了头。

张辅是伯爵,张玉却是国公。张辅有能力,有报复,却不适合去北平。他去了北平,做副将明显不合适,做主将,沈瑄该置于何地?

便是沈瑄上疏请调,朱棣也不会答应,对张辅,他另有安排。

见事不可为,张辅虽然可惜,却没纠缠。

来之前,他多少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。只是还想试一试。去不了北平,用不着沮丧。张辅相信,陛下定然会用他,只是时机未到。

送走张辅,沈瑄才开始翻阅孟清和带来的奏疏。

“开互市?”

“对,地方我都想好了。”孟清和笑眯眯的点头,“广宁,开原,任选其一。“

“怎么会想到这个?”

“没办法。”孟清和敲着手指,“高阳郡王说得明白,朵颜三卫要草场,陛下不想给。不想动武,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。”

皇帝赖账,古已有之。

不然,债台高筑这词怎么来的?

当然,永乐帝不会像周天子一样搭个高台躲进去。

逼急了,最可能的结果是抡起拳头打债主一顿,顺便拽住领子凶狠问一句:“说,还要债不要?”

想到一身龙袍的永乐帝对着一群蒙古壮汉拳打脚踢,鼻青脸肿的汉子们毫无还手之力,只能举着横幅,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皇帝讨薪的场面,孟清和不由得打了个哆嗦,忙把脑海中的画面全部拍飞。

这都什么跟什么,太不和--谐了!

能不动武力最好,毕竟朵颜三卫在靖难中出了不少力气,总要怀柔一下。

若是蒙古壮汉们识相,皆大欢喜。

不识相……孟清和四十五度角望天,百分百讨回的不是薪水,而是拳头。

当初同郑和一起忽悠朵颜三卫的是他。如今皇帝想怀柔,找上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。

蒙古壮汉们手里的欠条不是假的,给出牛羊不是问题,草场却是一寸都不行。

说服朵颜三卫放弃草场,必须提出更加诱人的条件,让他们觉得放弃草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。

短时间之内,孟清和只能想出开互市这个办法。

草原上物资稀缺,在某些部落,茶叶几乎能与黄金等价。

朵颜三卫归附大明,与草原也没断了联系,以开互市为条件,允许蒙古部落在特定地点进行牲畜和茶叶、盐等生活物品的交易,一来可以缓解边境局势,二来减少外援讨薪的压力,三来,获得的税收可以上交朝廷。

一举三得,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皇帝批不批准的问题。

“开互市只是预想。”孟清和道,“便是三卫一定要草场,也未必要在北疆诸镇。”

残元已被鞑靼瓦剌取代,草原部族四分五裂,实力大打折扣,溜边抢一块地盘应该不是问题。

当然,这可能会引来边界纠纷,能开互市,孟清和当真不想撺掇朵颜三卫动刀子。

思索良久,沈瑄起身走到大案之后,铺开纸张,重新誊写孟清和的奏疏。

修长的手指,执笔在纸上游走。

墨迹染在纸上,似带杀伐之气。

“来人。”放下笔,沈瑄叫来亲卫,“请高阳郡王过府一叙。”

亲卫领命,孟清和不解。

沈瑄同朱高炽三兄弟一向都保持距离,主动去请高阳郡王是为何意?

“这份奏疏不能经过通政使司,需得郡王直接呈送今上。”沈瑄吹干墨迹,递给孟清和,“北上之前,不要漏出口风。”

“道衍大师那里?”

“我随你同去。”

孟清和点头,奏疏不经过通政使司,是担心中途出现问题?

“太-祖高皇帝曾严令,诸边镇不得与北元互通贸易,违者重罚。”沈瑄按了一下孟清和的眉间,“若交由廷议,于汝不利,可明白?”

握住沈瑄的手腕,孟清和眉间皱得更紧。

此时,明朝的票拟批红制度尚未形成,入阁待诏的解缙等人只能算是永乐帝的机要秘书。

不经廷议,皇帝直接下诏并不鲜见,登基不到半年,永乐帝就干了好几回。

沈瑄和孟清和都在五军都督府供职,论理,奏疏均要经通政使司封存,才能送到皇帝面前。考虑到孟清和同文官集团的紧张关系,以及开互市涉及的诸多问题,沈瑄才派人去请高阳郡王。

当初齐泰都能想办法截留山东的战报,难保不会有人得知奏疏内容借机生事。

孟清和以御制大诰和太-祖成法打了文官集团的脸,若是被抓住把柄,事情绝难善了。

沈瑄此举保护了孟清和,却将风险转移到了自己身上,不小心,就会给人留下结交皇子的印象。

想通之后,孟清和懊恼的敲了一下脑袋,“是我不对。不然,这封奏疏不要送了,再想办法。”

“无妨。”沈瑄拉住孟清和的手,不让他再敲自己,伸臂将他揽入怀中,“我会护你。“

“我不是担心自己……”

“我知晓。”沈瑄低头,吻了一下孟清和的嘴角,“我说了,无碍。”

一股酸涩的感觉的袭上心头,孟清和不说话了,用力抱紧沈瑄,闭上双眼。

既然他说无碍,他就信。

若是真有人敢借此找沈瑄的麻烦,他不介意再来一次君前参奏。

哪怕对上的是他惹不得的人,也在所不惜!

定远侯相邀,朱高煦很是激动,一把丢开手里的长枪,也不管在校场里跳脚的朱高燧,同魏国公告辞之后,牵马就走。

徐辉祖没多问,心中却对沈瑄此举存了疑虑。

徐增寿知道徐辉祖担心的是什么,二话不说,拉着朱高燧跟了过去。

看着甩不掉的舅舅和弟弟,朱高煦无奈。

徐增寿笑着一拍外甥的肩膀,“郡王何必如此?不过是一起到定远侯家蹭顿饭,吃不穷。就算定远侯家伙食不好,兴宁伯府就在旁边。据说兴宁伯对食之一道颇有研究,本侯早想讨教。”

朱高煦很想朝天翻白眼,但看徐增寿的表情,将到嘴边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。

人多点,也好。

未己,高阳侯徐增寿和朱高煦兄弟一起登门蹭饭,被定远侯沈瑄撵出府门的消息不胫而走。

据闻,武阳侯被撵出门时,还拍着门板大呼外甥不仁义,连一顿饭都舍不得给舅舅蹭。

最后是兴宁伯打开府门,把人请了进去,事情才算完。

不然,额头暴起青筋的定远侯怕是会当街杀人。思过中的魏国公也会破门而出,暴揍武阳侯,上演一出兄弟相残。

消息传到宫内,朱棣笑得直捶大腿,徐皇后却连连摇头,四弟当真是胡闹。

朱高炽的反应则有些不同,得知道两个弟弟是和武阳侯一起被请入定远侯府,令宦官退下,独坐文华殿暖阁中,沉思许久。